9月7日加拿大宣布加息75个基点。
在大企业之间实行联盟,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次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凯恩斯本人曾承认米塞斯关于名义价值有实际效果的观点。我认为后一种可能是存在的。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就有理由实施干预挽救经济。米塞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在2004年的文章《中国大萧条》(Chinas Great Depression)中预测2008—2009年中国会发生大萧条。威廉·怀特的《价格稳定是否足够》一文根据历史和理论得出结论:价格水平不能作为判断宏观状态的主要指标。
经济衰退时上游产业下滑幅度大,下游产业下滑较小。史库森(Mark Skousen)在《朋友还是对手》(Vienna and Chicago:Friends or Foes)中将对市场的信念划分为四个层次。随着技术的进步,911事件后美国采用更多针对金融机构的制裁手段,金融制裁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
二是开始强调跨国贸易的本币支付结算,尤其是能源等大宗商品的支付结算。这与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目前CAPTA清单上的唯一的中国实体是昆仑银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但外币收付(无论是跨境还是境内)无法进行,部分跨境人民币收付也会受阻,因为我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使用SWIFT的报文功能。
即便作为美国的盟友,意大利、德国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也为降低被制裁的风险而越来越多采用欧元购买俄罗斯的能源。2022年俄乌冲突后制裁强度迅速升级、制裁范围显著扩大。
二级制裁主要针对非美国实体,即对任何与被制裁对象进行交易的实体都会受到美国制裁。2013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中80%是美元结算,而2021年只有50%是美元结算[13]。美国全面封锁(冻结)SDN清单上的实体(包括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禁止美国人和美国机构以及在美国的外国人和外国机构与SDN清单上的实体有任何往来(包括但不限于贸易、资金往来等)[8]。由于俄罗斯对于欧盟能源供给的重要地位,为了避免能源危机对自身的影响,西方国家实际上在此轮金融制裁中(尤其是SWIFT制裁中)给俄罗斯留有了较大余地。
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金融制裁的影响巨大,这在过去十年间对伊朗和俄罗斯的制裁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国人民银行也参与了国际清算银行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ultiple-CBDC bridge)项目试点,多国的央行数字货币通过区块链进行银行间跨境结算不存在技术障碍。总体而言,人民币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和韩国的货币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份额都有所上升,显示各国储备资产有分散化的趋势。这是因为 95%的跨境美元交易是由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进行清算的
借力数字技术,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进入 黄益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中最大的市场参与者是商业银行。
其次,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有钱人的消费倾向较低,该买的大多买过。第二,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虽然未来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但我们对国际市场仍然要保持开放,产业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才可持续发展。唯有此,商业银行才能持续开展业务。二是政府兜底,以保证投资者、消费者等市场多方的信心。金融要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可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金融应该努力推动国内大循环,在做法上可以从供与求两方面联动。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消费有所回升,但目前仍在拖后腿,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经济复苏乏力,关键消费复苏较慢、不及预期,对于国内大循环构成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曾经长时间得益于低成本优势,但成本如今已明显上升。
从供给侧来看,只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金融才有可能更好地支持经济创新。当前,中国的银行业务模式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所以关键问题是,金融如何把供与求联动起来支持经济创新增长。商业银行之前为大规模的制造业扩张提供资金,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快速增长。
穷人的消费倾向较高,但没钱消费。与改革开放早期的四十年相比,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还将有三大变化: 第一,成本优势不再。对此,最直观的反映是边际资本产出率下降。中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银行主导。
消费为什么不振或者不及预期?原因有三: 首先,我们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老百姓过于依赖劳动收入,缺少资产性收入。但这一模式未来日益困难。
同时,消费萎靡也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违背。只要我们很好地把握金融发力的方向,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并成功地控制风险,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助力我们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过去,中国得益于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如今已是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格局。作者黄益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2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
如果金融效率持续下降,即便经济建设中投入的金融资源不断提升,但带来的经济产出却不高,甚至下降,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如果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中国未来的消费依然可期。中国政府已经花很大力气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风险和成本终究要匹配方可持续发展。如果缺少社会保障,居民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大家有钱也不敢多消费。
当前,消费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不仅仅需要政府改善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保体系等必要的改革,金融同样也有巨大的空间可为。目前,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为55%,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低20个百分点,比英国、美国低25-30个百分点。
需求侧:金融要有力支持消费 从需求侧来看,所谓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和出口一直很强劲,消费相对较疲软。还有,我们可以发展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
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相对稳定,但近几年有多个金融领域的风险相继出现。我们维持金融稳定有两大法宝,一是通过持续高增长化解风险。
评论留言